本文通过探访上海豫园、新场古镇"李家厅"等经典园林空间,记录传统造园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,展现海派园林如何以"小中见大"的智慧,在城市更新中架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桥梁,成为上海"文化基因"的立体注脚。

秋阳穿过豫园仰山上的百年银杏叶,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金斑。76岁的园林技师周伯余正踮脚修剪"玉玲珑"旁的三角枫——这株宋代古树与"玉玲珑"、"绉云峰"并称豫园三绝,树影婆娑间,恰好框住一墙之隔的九曲桥。桥上,穿汉服的少女举着团扇拍照,穿冲锋衣的外卖员蹲在石凳上啃生煎,孩童追着锦鲤跑过"鱼乐榭"的月洞门......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江南古典园林,正以最鲜活的姿态,上演着一场跨越六百年的"古今对谈"。
从"城市山林"到"烟火客厅":豫园的七百年转身
豫园的故事,始于一场"退隐的浪漫"。明嘉靖年间,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奉养父亲潘恩,在家宅旁辟地造园,取"豫(愉)悦老亲"之意命名为"豫园"。园内亭台楼阁依"武康石"叠砌,曲径回廊绕"玉玲珑"蜿蜒,一池碧水倒映着"得月楼"的飞檐,典型体现了江南园林"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"的造园哲学。但真正让豫园成为"城市地标"的,是它从未凝固的"生命力"。
"我小时候,豫园还是市民的'后花园'。"周伯余回忆,上世纪50年代,豫园周边还是居民区,园内的"点春堂"曾是社区活动室,老人们在"古戏台"下听评弹,孩子们在"万花楼"前的草坪上放风筝。1982年豫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,经历了系统修缮:1994年完成主体建筑修复,2000年扩建豫园商城,2018年启动"数字豫园"工程......但不变的是,它始终保持着"可游、可居、可赏"的烟火气——春节期间,50万盏灯笼点亮"九曲桥",老字号"南翔馒头店"的蟹粉小笼要排3小时队;中秋夜,"得月楼"前的露天舞台上演昆曲《牡丹亭》,观众席里既有白发戏迷,也有举着手机直播的Z世代。
"园林的生命力,在于它始终与城市同频。"上海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陈强认为,豫园的"成功密码"在于打破了"文物=封闭"的刻板印象:它既是国家级文保单位,也是国家4A级景区;既保留了"三穗堂""仰山"等历史建筑的原真性,又通过"豫园文创""国潮市集"等新业态吸引年轻群体。2023年豫园商圈年客流量突破5000万人次,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达62%,"古典园林"正成为年轻人的"文化社交货币"。
上海龙凤419体验
新场的"海上园林":传统基因的当代转译
如果说豫园是"老而弥新"的经典,那么浦东新场古镇的"李家厅"则是"新枝抽芽"的探索。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私家园林,曾是当地望族李氏的宅第,因园内"小桃源"假山与"听松阁"的呼应被称为"袖珍园林"。但上世纪90年代,随着古镇商业化开发,李家厅一度沦为仓库,假山坍塌、木雕褪色,只剩一块"李氏家祠"的残碑诉说着往事。
2020年,新场古镇启动"海上园林"复兴计划,邀请同济大学古建专家团队主导修复。与常规修复不同,这次改造提出了"三原原则"——原结构、原材料、原工艺,同时注入"当代使用场景"。"我们不是要复制一个'古董园林',而是要让传统造园技艺活在当下。"项目负责人、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李敏介绍,修复过程中,团队特意保留了原建筑的"残缺美":坍塌的假山只补全30%,露出原有的太湖石肌理;褪色的木雕仅做防蛀处理,保留岁月的包浆;甚至连被虫蛀的梁架,都通过3D扫描还原了虫洞的分布轨迹。
如今走进李家厅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随处可见:月洞门内,明代风格的"松风亭"旁立着一组"数字屏风",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新场古镇的历史影像;"小桃源"假山前,设置了互动装置,游客触摸石头会触发对应朝代的造园故事语音讲解;最妙的是"听松阁",二楼露台被改造成"园林茶寮",桌上摆着新场特有的"水蜜桃酥",窗外是修复后的古树与远处的现代高楼——这种"一步跨千年"的体验,让李家厅成为年轻人体验"海派园林"的热门打卡点,周末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。
上海龙凤419会所
海派园林的"文化密码":小中见大的城市智慧
无论是豫园的"大隐于市",还是李家厅的"小中见大",海派园林的核心始终是"融合"——融合江南园林的雅致与海派文化的包容,融合历史记忆的厚重与当代生活的鲜活。这种智慧,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中被提炼为"微更新"理念:不追求大拆大建,而是通过"点穴式"改造,让历史空间重新融入当代生活。
在虹口区"今潮8弄",66栋历史建筑组成的弄堂群里,"元泰酒店"旧址改造成了"国潮剧场","雷允上"老药房变成了"中药文化体验馆";在杨浦区"绿之丘",原本的烟草仓库被削成"山形"屋顶,屋顶花园里种着从老城区移植来的百年银杏;在闵行区"召稼楼",明清时期的"礼耕堂"被改造成"非遗工坊",游客可以跟着老艺人学做"闵行扎染"......这些案例共同印证着一个事实:海派园林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,更是一种"文化方法论"——它教会城市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留"根",在创新求变中守住"魂"。
园林之外: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
上海龙凤419 海派园林的生命力,最终落脚在"人"的使用上。在豫园的"童涵春堂",老中医坐在"百草园"的牡丹丛边把脉;在新场的"李家厅茶寮",95后程序员小张捧着青瓷杯学泡功夫茶;在"今潮8弄"的弄堂剧场,中学生们在老建筑里排演话剧《弄堂里的春天》......这些场景打破了"园林=游览"的单一功能,让园林真正成为"生活的容器"。
"小时候总觉得园林是'老一辈的玩意儿',现在才发现,它藏着最珍贵的生活方式。"周伯余的徒弟、90后园林师林晓说,她最近在设计一个社区口袋公园,灵感就来自豫园的"借景"手法——用镂空花墙把小区外的梧桐树"借"进园子,让居民在楼下就能看到"树影婆娑"的诗意。"园林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,而是能让普通人触碰到的美好。"
暮色中的豫园,"得月楼"的灯笼次第亮起,九曲桥上的游客渐渐散去,周伯余收拾好工具,沿着"玉玲珑"旁的小径往家走。路过"点春堂"时,里面传来孩子们的笑声——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"园林摄影",用手机捕捉"移步换景"的趣味。这一刻,六百年的园林与六百年的时光,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中完成了最温暖的交接。
从潘允端的"豫悦老亲"到当代人的"文化寻根",从潘家大宅的"私家园林"到全民共享的"城市客厅",海派园林用七百年的光阴证明:真正的文化传承,从来不是把历史锁在博物馆里,而是让它活在当下的生活里,生长在未来的想象中。当我们漫步在豫园的九曲桥,当我们坐在新场的"听松阁"品茗,我们触摸的不仅是一砖一瓦的历史温度,更是一座城市对"根"的坚守与对"新"的渴望——这或许就是海派园林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。